- 周二 9月 05, 2023 9:46 am
#996
转帖
【重游哥廷根】哥廷根的南北和东西(一)
by 张卫奇
【重游哥廷根】哥廷根的南北和东西(一)
— 原创 —
五月上旬我去哥廷根开会。会议结束后,我约了几位在哥廷根的当年博士生和同事共同在一家酒店里聚会。
在闲聊中,我们自然而然地谈起许多过去的趣事,也相互打听了其他学生的现状。很有意思地是,我的那些学生来自天南地北,而其中的德国学生差不多一半来自西德,另一半来自东德。
两德统一已经快三十年了,尽管现在的联邦德国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也包括德国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别和分歧,但是不管怎么说,“东德”和“西德”作为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阵营早已成了一种历史概念。
1996年,当我来到哥廷根的时候,“东德”和“西德”还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历史延续,更是一种举目可见的现状。
我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来到了哥廷根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个十分闭塞的边境小城!
那时,哥廷根的东西方向除了一些陈旧的公路和铁路以外,几乎不存在高速交通;哥廷根连接南北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则是这里唯一的重要交通枢纽。甚至可以这么描写,北边的汉诺威市,南边的卡塞尔市是哥廷根通往世界的唯一大门。
我在欧洲生活这些年一直以为,要想在一个地方幸福生活,首先必须融入那里的社会,而融入社会的首要前提就是,花功夫去了解那里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和地理现状。到了哥廷根以后,我心存的最大疑问是:为什么举世闻名的哥廷根大学会坐落在这么一个闭塞的边境小城?
哥廷根城建于公元953年,至今有一千多年城史。哥廷根大学建立于公元1734年,至今不到三百年。在这个大学建立之前,哥廷根的东面已经有几座当时十分著名的古老大学,比如:埃尔福特大学(Universität Erfurt)建立于公元1392年;莱比锡大学(Universität Leipzig)建立于公元1409年;耶拿大学(Universität Jena)建立于1558年;哈雷-维滕贝格大学(Universität Halle-Wittengberg)建立于公元1693年左右。
与这些大学相比,那时的哥廷根大学只是一个后起的小弟弟。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这些位处东面的大学不仅仅直接给新建的哥廷根大学带来了科学启蒙,带来了宗教革命,也带来了文学艺术,更带来了高等教育的理念和系统。
在那个时代,国王在北边的汉诺威,而当时的文豪歌德和席勒都坐着马车沿着东西方向的道路从东边而来,因此,对哥廷根来说,通往东西方向与通往南北方向的交通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这么说,连接东方的交通是哥廷根文化生活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哥廷根科学启蒙的命脉。
众所周知,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二战时期,虽然哥廷根与其它城市相比受到的破坏相对小一些,但毕竟“覆巢之下无完卵”,整个地区依然身陷战争的灾难。更重要的是,哥廷根大学本身也深陷于于,甚至参与纳粹党的恶政,出现了很多迫害犹太籍教授以及学生的事件。也就是说,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哥廷根地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烙印!
我刚到哥廷根大学的研究所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年长的同事。寒暄之后,他曾经这么问我:“你知不知道,我们研究所的大楼跟纳粹德国的空军总司令以及战争部长赫尔曼·戈林有很大的关系?”
稍微了解德国近代史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位臭名昭著的纳粹党政军领袖戈林,我听到同事的这么一问,心中一愣,急忙摇头表示毫不知情。
于是,这位同事向我简单地介绍了当年的一些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为了尽快地发展德国空军的飞行和火箭技术,纳粹空军总司令戈林授意了当时的「威廉皇帝协会」(Kaiser-Wilhelm-Gesellschaft;就是现在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的前身)在哥廷根为国防部接管接收并改建原来属于哥廷根大学的「空气动力研究所」(Aerodynamische Versuchsanstalt)。须知:改建前研究所的创始所长就是举世闻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路德维希·普朗特教授(Ludwig Prandtl),这个研究所的很多工作人员都是他的学生和同事,都是当时世界空气动力学的精英。
也许很多人不认识这位普朗特教授,但是大家很可能认识他的一位学生、近代力学的另一位奠基人冯·卡门教授(Theodore von Kármán)。这位犹太籍的冯·卡门教授于1908年在哥廷根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业,1930年移民美国,以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对美国的火箭喷射推进动力学有杰出的贡献。而这位冯·卡门教授就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专家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胡宁、郭永怀、林家翘、钱伟长在加州理工学院时的共同导师。
戈林在哥廷根建立了「空气动力研究所」以后,还专门授意在哥廷根大学医学院建立了一个附属于空军的「高空生理实验室」,专门研究人体器官和大脑在高空飞行缺氧的情况下的生理和心理的极限反应。这个「高空生理实验室」就设立在我们研究所的那个大楼,而我在哥廷根大学的实验室和办公室就属于当年的「高空生理实验室」。据说那时戈林经常来这个实验室询问和观看一些实验结果,在研究所的图书馆里我还能找到很多当年的研究项目和结果,在所里的储存室里也能看到一些二战前残留的仪器设备。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原来的德国因东西两大阵营的对立而被分裂为法国、英国、美国以及苏联占领区,最后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占领区合并成“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而苏联占领区成为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
如果你看一下地图,就不难发现,哥廷根地处西德的下萨克森州,离开东德的图林根州的边境才二十公里左右。在二战后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期间,哥廷根正好位处于紧邻“东西冷战铁幕”的地理战略位置,那里的边界正属于被双方严厉戒备的军事防御区。
也就是说,在哥廷根东边不到十几到二十多公里的地方,你就能看到东德在那里筑有连绵高耸的金属栅栏和围墙、有刺铁丝网、警铃、壕沟、瞭望塔、自动饵雷及雷区。那里属于“死亡区”,彻底阻绝人及车辆的穿越。换句话来说,当时的东德和西德之间的边境,当然也包括在哥廷根附近的那段边界,已经成了当代全世界防御工程最浩大的国界之一。
正因如此,原本连接东方的所有交通枢纽都被废除或荒废,从那时起哥廷根就成为了一个东临高耸的边境围墙、十分闭塞的边境小城!
1996年,当我来到哥廷根的时候,这些高耸的边境围墙已经被完全拆除,人们也可以自由行走。但是,走在那段边界地域,你随时都可能见到一些残余的铁丝网、路界、瞭望塔,甚至还可能遇到一些布满地雷的“禁区”。
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我在那段时间有机会直接接触很多“来自边界东边”的居民和学生,也有机会越过“边界”,去走访那些“东德家庭”。从当地人的叙述、谈吐和行为之中,我发现了他们与“来自边界西边”的人的微妙区别,也经常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边界。
【未完待续】
(文中照片部分是作者本人的作品,其它来自网络)
https://m.tangshui.net/post/show/5d036f ... d#tangshui
【重游哥廷根】哥廷根的南北和东西(一)
by 张卫奇
【重游哥廷根】哥廷根的南北和东西(一)
— 原创 —
五月上旬我去哥廷根开会。会议结束后,我约了几位在哥廷根的当年博士生和同事共同在一家酒店里聚会。
在闲聊中,我们自然而然地谈起许多过去的趣事,也相互打听了其他学生的现状。很有意思地是,我的那些学生来自天南地北,而其中的德国学生差不多一半来自西德,另一半来自东德。
两德统一已经快三十年了,尽管现在的联邦德国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也包括德国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别和分歧,但是不管怎么说,“东德”和“西德”作为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阵营早已成了一种历史概念。
1996年,当我来到哥廷根的时候,“东德”和“西德”还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历史延续,更是一种举目可见的现状。
我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来到了哥廷根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个十分闭塞的边境小城!
那时,哥廷根的东西方向除了一些陈旧的公路和铁路以外,几乎不存在高速交通;哥廷根连接南北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则是这里唯一的重要交通枢纽。甚至可以这么描写,北边的汉诺威市,南边的卡塞尔市是哥廷根通往世界的唯一大门。
我在欧洲生活这些年一直以为,要想在一个地方幸福生活,首先必须融入那里的社会,而融入社会的首要前提就是,花功夫去了解那里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和地理现状。到了哥廷根以后,我心存的最大疑问是:为什么举世闻名的哥廷根大学会坐落在这么一个闭塞的边境小城?
哥廷根城建于公元953年,至今有一千多年城史。哥廷根大学建立于公元1734年,至今不到三百年。在这个大学建立之前,哥廷根的东面已经有几座当时十分著名的古老大学,比如:埃尔福特大学(Universität Erfurt)建立于公元1392年;莱比锡大学(Universität Leipzig)建立于公元1409年;耶拿大学(Universität Jena)建立于1558年;哈雷-维滕贝格大学(Universität Halle-Wittengberg)建立于公元1693年左右。
与这些大学相比,那时的哥廷根大学只是一个后起的小弟弟。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这些位处东面的大学不仅仅直接给新建的哥廷根大学带来了科学启蒙,带来了宗教革命,也带来了文学艺术,更带来了高等教育的理念和系统。
在那个时代,国王在北边的汉诺威,而当时的文豪歌德和席勒都坐着马车沿着东西方向的道路从东边而来,因此,对哥廷根来说,通往东西方向与通往南北方向的交通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这么说,连接东方的交通是哥廷根文化生活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哥廷根科学启蒙的命脉。
众所周知,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二战时期,虽然哥廷根与其它城市相比受到的破坏相对小一些,但毕竟“覆巢之下无完卵”,整个地区依然身陷战争的灾难。更重要的是,哥廷根大学本身也深陷于于,甚至参与纳粹党的恶政,出现了很多迫害犹太籍教授以及学生的事件。也就是说,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哥廷根地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烙印!
我刚到哥廷根大学的研究所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年长的同事。寒暄之后,他曾经这么问我:“你知不知道,我们研究所的大楼跟纳粹德国的空军总司令以及战争部长赫尔曼·戈林有很大的关系?”
稍微了解德国近代史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位臭名昭著的纳粹党政军领袖戈林,我听到同事的这么一问,心中一愣,急忙摇头表示毫不知情。
于是,这位同事向我简单地介绍了当年的一些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为了尽快地发展德国空军的飞行和火箭技术,纳粹空军总司令戈林授意了当时的「威廉皇帝协会」(Kaiser-Wilhelm-Gesellschaft;就是现在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的前身)在哥廷根为国防部接管接收并改建原来属于哥廷根大学的「空气动力研究所」(Aerodynamische Versuchsanstalt)。须知:改建前研究所的创始所长就是举世闻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路德维希·普朗特教授(Ludwig Prandtl),这个研究所的很多工作人员都是他的学生和同事,都是当时世界空气动力学的精英。
也许很多人不认识这位普朗特教授,但是大家很可能认识他的一位学生、近代力学的另一位奠基人冯·卡门教授(Theodore von Kármán)。这位犹太籍的冯·卡门教授于1908年在哥廷根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业,1930年移民美国,以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对美国的火箭喷射推进动力学有杰出的贡献。而这位冯·卡门教授就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专家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胡宁、郭永怀、林家翘、钱伟长在加州理工学院时的共同导师。
戈林在哥廷根建立了「空气动力研究所」以后,还专门授意在哥廷根大学医学院建立了一个附属于空军的「高空生理实验室」,专门研究人体器官和大脑在高空飞行缺氧的情况下的生理和心理的极限反应。这个「高空生理实验室」就设立在我们研究所的那个大楼,而我在哥廷根大学的实验室和办公室就属于当年的「高空生理实验室」。据说那时戈林经常来这个实验室询问和观看一些实验结果,在研究所的图书馆里我还能找到很多当年的研究项目和结果,在所里的储存室里也能看到一些二战前残留的仪器设备。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原来的德国因东西两大阵营的对立而被分裂为法国、英国、美国以及苏联占领区,最后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占领区合并成“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而苏联占领区成为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
如果你看一下地图,就不难发现,哥廷根地处西德的下萨克森州,离开东德的图林根州的边境才二十公里左右。在二战后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期间,哥廷根正好位处于紧邻“东西冷战铁幕”的地理战略位置,那里的边界正属于被双方严厉戒备的军事防御区。
也就是说,在哥廷根东边不到十几到二十多公里的地方,你就能看到东德在那里筑有连绵高耸的金属栅栏和围墙、有刺铁丝网、警铃、壕沟、瞭望塔、自动饵雷及雷区。那里属于“死亡区”,彻底阻绝人及车辆的穿越。换句话来说,当时的东德和西德之间的边境,当然也包括在哥廷根附近的那段边界,已经成了当代全世界防御工程最浩大的国界之一。
正因如此,原本连接东方的所有交通枢纽都被废除或荒废,从那时起哥廷根就成为了一个东临高耸的边境围墙、十分闭塞的边境小城!
1996年,当我来到哥廷根的时候,这些高耸的边境围墙已经被完全拆除,人们也可以自由行走。但是,走在那段边界地域,你随时都可能见到一些残余的铁丝网、路界、瞭望塔,甚至还可能遇到一些布满地雷的“禁区”。
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我在那段时间有机会直接接触很多“来自边界东边”的居民和学生,也有机会越过“边界”,去走访那些“东德家庭”。从当地人的叙述、谈吐和行为之中,我发现了他们与“来自边界西边”的人的微妙区别,也经常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边界。
【未完待续】
(文中照片部分是作者本人的作品,其它来自网络)
https://m.tangshui.net/post/show/5d036f ... d#tangs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