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八卦,天南海北,随心所欲,直言不讳
By Fengyu
贴子数 定制
#3977
https://mp.weixin.qq.com/s/lu0v2HetsoSaG5D4o4pxdQ

1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凌晨,心学大师王守仁(号阳明)留给世间最后一句话。王守仁一生可谓是达到了三不朽的圣人境界:立德、立功、立言。王守仁初入官场,因为反对“立皇帝”宦官刘谨,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被贬贵州龙场驿站(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当时贵州被认为是蛮荒瘴疠之地,被贬途中还被仇家落井下石追杀、险些丧身虎口,在绝境中,王守仁破而后立,大彻大悟创立心学,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判断事物的是非标准在于良知,而非外界的道理。他的弟子门生对“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不解:问道:“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王阳明答道:“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这个回答中的花倒有几分类似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猫”的状态:猫在未被观察时,是非死非活不确定的,一旦被观察,则确定为死或者活。作为一方牧守,王守仁同样是功绩彪炳。平定江西匪患、宁王造反,总督两广,平定边患,可谓是知行合一、治世能臣。王阳明的心学与理学相对,反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用外来的事理规则来约束人性,认为“心即是理”,心包容万物,心外无物,不假外求。强调“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的心学尽管受到朝廷中理学派系的打压,但在中下层中传播者众,并且传到了海外,在日本、韩国风靡一时,在对马海战中一战全歼俄罗斯海军主力的日本海军将领东乡平八郎就对王阳明推崇备至,“一生俯首拜阳明”。心学受佛教禅宗影响甚深,佛教传入中土后,逐渐与道教、儒家思想合流,禅宗即佛教本土化的结果。禅宗的“明心见性”跟心学的“致良知”有相似之处。三教合一,在求道的方法和观点上类似,区别是目的。儒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知人而不知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知不可为道义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道教强调天意和大势,知天而不知人,顺势而为,达人知命,君子见机待时而动,无为而无不为。至于佛家,是出世的宗教,讲的是彼岸,修来生求福报,宿将还山不论兵,英雄到老皆归佛。为何到老归佛?这一辈子已经盖棺论定,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来生和彼岸。乔布斯信仰禅宗,在他患病后更是狂热,他曾经解释过为何: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一生,庸庸碌碌也罢,飞黄腾达也好,总不想死了就像烟花一般,砰的一声就没了,来生就是一点念想和希望,人类需要宗教的原因,也是为何玄幻类重生、穿越文大热的原因,每个人都梦想能够经历不同的人生。所以国人受佛道儒三教影响甚深,得意时儒,失意时道,穷途末路时皈依佛;年轻时儒,中年时道,老年时佛。

2
王阳明非常强调“致良知”,在家书《寄正宪男手墨二卷》说过:“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那么“致良知”究竟是什么?王阳明有过解释:“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第一句牵涉到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在春秋百家争鸣时期,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主张“人之初,性本恶”,现代西方也持“性恶论”。其实善恶源于规则,是一种社会观念,人之初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应该是一种无善无恶的混沌状态,所以说无善无恶心之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于天地而言,既没有仁(善)的概念,也没有不仁(恶)的想法,祂只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有善有恶意之动,也就是念头起,有善有恶,人有七情六欲,就有各种念头,心猿意马、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指的就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王阳明把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降低到第二性的位置,是一种具体的实施行为,类似于禅宗六祖慧能跟神秀理论差异。禅宗五祖弘忍打算传衣钵时,他让弟子们上呈一首偈,以此来衡量他们的觉悟程度。大弟子神秀上的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见了,未置可否。六祖慧能是岭南人,第一次在黄梅见到五祖时,五祖问他:“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西南少数民族),如何能作佛呢?”惠能答道:“人虽有南北的分别,难道佛性有南北的分别吗?獦獠身与和尚身尽管不同,但是本自具有的佛性又有什么区别呢?”五祖弘忍觉得这个弟子很有悟性,对他另眼相看。慧能作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将两偈比较,认为慧能的悟境高于神秀,于是夜里为慧能宣讲《金刚经》大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慧能大悟,遂将衣法密传给慧能。当时神秀支持者众,势力很大,五祖为避免慧能被人所害,命他连夜南归传教。自此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北宗神秀、南宗慧能),顿渐二派,类似儒家心学理学之争。

3
东方圣人、西方圣人,其理一也,天下的道理总是相通的,并没有什么东方和西方的区别。王阳明讲“致良知”,西方哲学大家康德也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东方和西方的大家,都认为人心中有道德律,也就是知善知恶,明心见性,不要被外部的利益和立场、各种宣传和制造的概念所迷惑,本心自然而然下意识反应的善恶、良知,内心第一瞬间给出的判断,这就是“致良知”,也就是内心的道德律。这些都是简单的、朴素的常识,类似于十诫之类。例如关于以哈战争,大江写过文,是非有公理,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良心与公理能够判断。有网友问,谁来定义良心与公理?其实不需要谁来定义,返求本心、致良知就能得出结论。无论是谁,看到10月7日袭击视频,扪心自问都明了出孰是孰非,不论以什么大义名分、说得如何天花乱坠,虐杀妇孺、QJ女性都是错的。事后还有YSL法学家辩解,依据教法,他们有权利QJ俘虏的女性。他们遵循的是中世纪的教法和规则,如果按照这个规则,以色列可以像蒙古人一般行事,那样加沙能有几个人幸存?以色列遵守的是现代规则,对战争附带的平民伤害都进行了道歉和反思,而哈马斯有没有反思10月7日的行为?从来没有,而且还叫嚣要一次又一次进行袭击。他占上风要按照中世纪的规则来将以色列赶下海,以色列占上风则要按照现代的规则行事。即使按照现代的文明规则,日内瓦条约规定,战争不穿军装则不能享受战俘待遇,医疗卫生机构用作军事用途则不受保护。哈马斯鼓动儿童用石块袭击以色列平民,他们在叙利亚、在萨达姆手中如此行事下场如何?哪怕是沙特对于镇压什叶反对派也是毫不手软。很多人受外界的宣传和环境影响,所以无法致良知,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要想致良知,首先对一个事物有着全面的了解,了解来龙去脉,不偏听偏信兼听对比,不预设立场不受干扰保持中立公正,之后返求内心,听从心中的道德律,不畏浮云遮望眼,心不被蒙蔽,就能致良知。

4
致良知是第一步,如果第一步错了,后面做得再多再用功,也是南辕北辙,做无用功,越努力离目的地越远。但并非说之后的“格物”或者说“时时勤拂拭”不重要。自知者明,知人者智,知道和了解并明辨是非是重要的,执行和知行合一也同样重要。顿悟并非不要渐进苦修,六祖慧能在得到五祖衣钵之后,在岭南独自苦修十五年之后,才出来讲学传教。只讲顿悟不讲渐修,则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坐而论道,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一遇事则呆如木鸡束手无策,一临机登坛上品禅师又成一下品俗士矣,所谓“清流”之辈夸夸其谈不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