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和黄晓明微信群曝光背后,是多少被逼疯的中产父母?
发表于 : 周六 9月 16, 2023 5:00 pm
杨颖Angelababy和黄晓明微信群曝光背后,是多少被逼疯的中产父母?
INSIGHT视界
起猛了朋友们,杨颖、黄晓明的微信,被双双曝光了。就在前几天,有网友曝光了这对前明星夫妇的儿子“小海绵”就读上海某国际学校的照片。
根据这些照片和视频,可以看到杨颖不仅亲自送儿子上学,还和前夫黄晓明都加入了学校的家长群。随后,这所上海某国际学校的学费、校车等杂费也被扒了个干干净净。
在群里,杨颖的备注名是“max 妈妈”,而黄晓明的备注则是“Max huang 爸爸”,为了方便老师一眼识别,这两位家长也是毫不遮掩。
而对于入群的黄晓明,还有其他家长分享出他与老师聊天截图:大概是因为担心学校组织活动的时候错认小海绵的英文名,黄晓明便询问老师,在孩子英文名后面要不要加上姓,之后又细心地标记清楚。
实际上,杨颖黄晓明身为明星进学校家长群并非孤例。
歌手张杰就曾在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 》中吐过槽,说自己之前从来不加群,直到女儿上了幼儿园,才发现必须要进家长群。原因也很简单,家长群里有通知 - 接龙 - 签到,不进就没法及时接到学校和老师的通知,也不能和老师、其他家长交流和分享对孩子学习的关心和经验。明星和普通人或许在很多方面有“壁”,但被迫进家长群的压力,却意外地很一致。
而换句话说,连坐拥顶级资源的明星都要如此“接地气”,普通中产家长进群就更是要有“伏低做小”的觉悟。 “躲得过职场的996,逃不过家长群的007”。当代家长,从孩子入学开始,就被要求加各种公众号、家长群,而后者几乎需要家长全天候待命。以至于经常出现这番荒诞的场景:老师的一条通知发进来,群里“收到”的收到,“感谢”的感谢;不明所以的,追着老师、刨根问底;晚进来的,疯狂爬楼,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有位家长掰掰指头算了算,每天群里能有300多句“谢谢”、“不客气”。难怪有不少家长感慨,自从进了家长群,每天都在开家长会。
比公司群点名更可怕的,是家长群的“有人@你”。红色的提示标记,又社死又惊悚,让每个家长想起学生时代被上课点名支配的恐惧。不分白天黑夜的通知,不知让多少家长练就肌肉记忆,瞬间条件反射般点开,丝毫不敢怠慢。而比“公开@”更更可怕的是—— 被公开点名批评。上学的噩梦无非是老师让“叫家长”,现在当了家长,在群里感受的来自老师的压迫更是直接生猛。
如果说接收、回复消息还算是日常琐碎、无伤大雅的情绪劳动,那么当家长群遇上“打卡”,那难度和压力就指数级飙升了。杭州新闻中心曾报道,在其采访的64位小学家长中,有多名家长每天要使用5个App,且每个家长-都要每天打卡,有的甚至要“每天打卡4次”,将4段视频分别上传到学校规定的APP上。
从监督做作业,到验收学习成果,学生、家长都近乎于全程自助。可怜家长们白天是打工人、晚上还要自动切换为辅导员、活动策划、物品采购......身兼数职,以一己之力担负起学生、老师、家长的活儿。林林总总算下来,一个合格的当代家长,手机一半以上内存,都要贡献给家长群和各种教育app。
更别提,有时学校还会布置不少形式主义任务,连写个观后感都刁钻到要求字体、字号、行间距……难怪曾经有家长崩溃大哭,“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的词条一度冲上热搜:可以说,家长群,已经晋升为成年人社交世界中最想要退出的群聊之一。之前有位很刚的江苏家长,认为自己在家长群里被迫承担了大量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于是发视频猛烈输出。
INSIGHT视界
起猛了朋友们,杨颖、黄晓明的微信,被双双曝光了。就在前几天,有网友曝光了这对前明星夫妇的儿子“小海绵”就读上海某国际学校的照片。
根据这些照片和视频,可以看到杨颖不仅亲自送儿子上学,还和前夫黄晓明都加入了学校的家长群。随后,这所上海某国际学校的学费、校车等杂费也被扒了个干干净净。
在群里,杨颖的备注名是“max 妈妈”,而黄晓明的备注则是“Max huang 爸爸”,为了方便老师一眼识别,这两位家长也是毫不遮掩。
而对于入群的黄晓明,还有其他家长分享出他与老师聊天截图:大概是因为担心学校组织活动的时候错认小海绵的英文名,黄晓明便询问老师,在孩子英文名后面要不要加上姓,之后又细心地标记清楚。
实际上,杨颖黄晓明身为明星进学校家长群并非孤例。
歌手张杰就曾在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 》中吐过槽,说自己之前从来不加群,直到女儿上了幼儿园,才发现必须要进家长群。原因也很简单,家长群里有通知 - 接龙 - 签到,不进就没法及时接到学校和老师的通知,也不能和老师、其他家长交流和分享对孩子学习的关心和经验。明星和普通人或许在很多方面有“壁”,但被迫进家长群的压力,却意外地很一致。
而换句话说,连坐拥顶级资源的明星都要如此“接地气”,普通中产家长进群就更是要有“伏低做小”的觉悟。 “躲得过职场的996,逃不过家长群的007”。当代家长,从孩子入学开始,就被要求加各种公众号、家长群,而后者几乎需要家长全天候待命。以至于经常出现这番荒诞的场景:老师的一条通知发进来,群里“收到”的收到,“感谢”的感谢;不明所以的,追着老师、刨根问底;晚进来的,疯狂爬楼,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有位家长掰掰指头算了算,每天群里能有300多句“谢谢”、“不客气”。难怪有不少家长感慨,自从进了家长群,每天都在开家长会。
比公司群点名更可怕的,是家长群的“有人@你”。红色的提示标记,又社死又惊悚,让每个家长想起学生时代被上课点名支配的恐惧。不分白天黑夜的通知,不知让多少家长练就肌肉记忆,瞬间条件反射般点开,丝毫不敢怠慢。而比“公开@”更更可怕的是—— 被公开点名批评。上学的噩梦无非是老师让“叫家长”,现在当了家长,在群里感受的来自老师的压迫更是直接生猛。
如果说接收、回复消息还算是日常琐碎、无伤大雅的情绪劳动,那么当家长群遇上“打卡”,那难度和压力就指数级飙升了。杭州新闻中心曾报道,在其采访的64位小学家长中,有多名家长每天要使用5个App,且每个家长-都要每天打卡,有的甚至要“每天打卡4次”,将4段视频分别上传到学校规定的APP上。
从监督做作业,到验收学习成果,学生、家长都近乎于全程自助。可怜家长们白天是打工人、晚上还要自动切换为辅导员、活动策划、物品采购......身兼数职,以一己之力担负起学生、老师、家长的活儿。林林总总算下来,一个合格的当代家长,手机一半以上内存,都要贡献给家长群和各种教育app。
更别提,有时学校还会布置不少形式主义任务,连写个观后感都刁钻到要求字体、字号、行间距……难怪曾经有家长崩溃大哭,“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的词条一度冲上热搜:可以说,家长群,已经晋升为成年人社交世界中最想要退出的群聊之一。之前有位很刚的江苏家长,认为自己在家长群里被迫承担了大量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于是发视频猛烈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