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日 9月 17, 2023 7:59 pm
#1535
zt
1945年8月9日,苏联不顾与日本签订的《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尚未到期,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向驻扎在满洲与朝鲜境内的日本军队发起攻击,抢摘对日作战最大的一个桃子。由于长期以来意识形态的原因,这段历史在中国官方教科书里是这样编造的:二战后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迅速歼灭百万精锐的日本关东军,迫使日本最终无条件投降。但真实的历史却不是这样的!
其实,二战中苏联与日本的关系是暧昧的。1941年4月《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在莫斯科签字,斯大林兴奋之余纡尊降贵,破格参加了签字仪式后的宴会,并高举酒杯祝愿天皇陛下万寿无疆。整个二战期间,日苏关系是融洽的,是合作的,不但出卖了中国的利益,甚至连开罗会议都不敢参加,唯恐得罪日本。
对日战争的最后一天是8月15日吗?长期以来,你们都被中国历史教科书骗了!日本政府向盟国提交乞降照会的8月10日才是日本真正投降的一天。据说莫斯科从韩国得到了间谍的密报,得知日本投降在即,斯大林这才急忙下令,要求苏军抢在日本正式投降前进入满洲和朝鲜,发起所谓的“远东战役”。
另一个愚弄民众的秽史就是“百万精锐的关东军”。二战爆发前,特别是关东军“大特演”期间,关东军确是日本的精锐。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关东军的主力师团陆续投入太平洋战场,在南洋各岛遭到美军毁灭性的打击。1945年8月的时候,关东军人数仅有70万人,包括7月征召的25万新兵,何谈什么“精锐”?由于大量老弱病残以及新兵补入,武器装备的缺乏,此时昔日的“皇军之花”早已不复存在,关东军的总体战斗力正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另外,“远东战役”发起后,日本政府要求关东军停止抵抗,所以关东军根本未在满洲境内进行顽强的抵抗,苏军也没有任何大规模的战役作战,所谓的“歼灭关东军”只不过是接受60多万日军的缴械投降而已。现在基本可以肯定,假如苏军没有进入满洲对日作战,二战的最终结果也将会是同样的,甚至连日本投降的日期也不会受到影响,一天都不会延迟!
纵观苏军在满洲与朝鲜的所谓“远东战役”,实在找不出什么亮点可陈,唯一值得一说的就是东宁要塞之战,此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二战的最后一战,而且战斗的过程与结果也颇令人回味。东宁要塞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东宁县,位于中俄朝三国的三角交界区,1941年4月《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日军放弃了原来的北进战略计划,在苏满边界对苏采取防守战略,东宁要塞区就是这种防御战略思想下形成的产物之一。该要塞区共包括11个要塞阵地,防守正面约20公里,纵深8-10公里,以胜洪山和麻达山两个南北相距20公里的主要塞阵地为基干,配合一系列永久性地堡群和防御工事组成。
1945年8月9日凌晨,苏联红军160万人分三路越过苏满边境,其远东第1方面军所属之第25集团军共15万兵力在1700余门火炮,200余辆坦克装甲车,2个空军师的掩护下,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分三路由东向西越过苏满边境界河—瑚布图河,向位于今日黑龙江省东南中苏朝边境的三角地区发起攻击。如前段所说,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大批关东军精锐部队被整师团整联队地抽调至南洋作战,武器装备和其他军需用品也被大量抽调,剩余在关东军编制内的部队都是老弱病残与新近增补的新兵和预备役,担任东宁重要守备任务的守军也面临同样的问题:1944年,原担任东宁要塞区防守的日军第8、第10、第12师团(均为甲种师团)和野战重炮兵独立第22联队被分别调至菲律宾和台湾作战,甚至连要塞区附属的几个野战医院也被抽调南洋作战,接替要塞区防守的是新编成的陆军混成第132旅团。该旅团是标准的日军二流守备旅团编制,是在东宁警备旅团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下属没有联队一级,而是直属5个步兵大队和1个东宁要塞重炮大队,全部共约5000-6000余人。
苏满边境战斗打响后的当夜,日军混成第132旅团全体官兵接到关东军的命令,迅速从驻地营房转入要塞工事准备作战。但是,苏军渡河后并没有直接攻击要塞区,而是以航空与地面炮火压制日军火力,集团军的主力与机械化部队迅速改变方向南下,绕过东宁要塞区,沿着汪清—珲春一线向朝鲜境内推进。按照苏军的作战计划,第25集团军所属的步兵第39军以及配属该集团军作战的步兵第17军(属第5近卫集团军编制)暂留东宁地区,负责牵制东宁要塞区及周边的日军,掩护集团军的主力南下。待主力南下后,以第39军与第17军两个军的优势兵力以及配属作战的炮兵、装甲兵、工兵夺占东宁要塞区,歼灭守敌第132旅团。待守敌被彻底肃清后,部队立即南下,归建随集团军主力挺进朝鲜半岛。
战斗打响后,关东军总部也立即发现了苏军的企图,并对其下一步行动做出判断和兵力调整。既然苏军主力已经南下,依托东宁要塞区抵御苏军于国门之外已无可能,第132旅团的主力也应随之撤离东宁要塞,掩护关东军主力向吉林方向转移。但是按照关东军的意见,诺大一个修建完善的东宁要塞不能轻言放弃,第132旅团便计划将属下的独立步兵第783和第786两个大队留守要塞,牵制迟滞对面的苏军两个步兵军,掩护关东军主力转移。作为职业军人,人人都知道少量兵力留守敌后“牵制迟滞”这个命令的含义和后果。8月9日晚,第132旅团司令部举行了“为帝国而战” 宣誓仪式,旅团长亲自主持宣誓,最后与两位担任牵制迟滞作战的大队长饮酒挥泪告别。随后, 两位大队长分别回到自己的阵地,而第132旅团主力就携带家属和侨民撤往吉林通化。
先说独立步兵第786大队和该大队负责守备的麻达山要塞。麻达山要塞坐落在绥芬河的北岸,是东宁要塞区位置最北的一个要塞。该要塞是由主阵地麻达山以及两个子阵地三角山和409高地组成,担任守备的日军是步兵第786大队,大队长驹井庄五郎少佐,除第786大队的本部所属5个中队的兵力以外,麻达山要塞还配有东宁要塞重炮大队的1个中队(2门240毫米的要塞炮)、旅团炮兵一个小队(75人),以及边境观察哨所和航空观察人员,合计官兵660名。战斗打响后,该大队驻地附近的日本侨民组织了八家子义勇队(197人)和泡子沿义勇队(231),进入阵地协助作战,所以有些文章故意把麻达山的日军说成是一千余人。当晚大队长驹井少佐在旅团部宣誓完毕,回到部队立即调整兵力部署,将一个加强小队(仁田见习士官以下66人)派去三角山子阵地。面对苏军的优势兵力和武器装备,驹井少佐也知道自己部队的前途是凶多吉少,一旦阵地被苏军突破,官兵可以“玉碎“,但随军家属和侨民中的俘虏如何处理?与其被俘后惨遭苏军官兵的强奸侮辱,不如提前自绝一死了之。于是,驹井向随军家属和义勇队家属们下发了毒药,妇女儿童共57人挤在一个防空洞内,集体服毒自杀。
8月10日天亮后,苏军忙于渡河(因暴雨瑚布图河水上涨)并未立即对麻达山要塞采取攻击行动,而是对麻达山的一些地面目标不停地炮击和飞机轰炸,破坏要塞的大部分地面工事与交通和通信设施,为步兵最后发起进攻夺取要塞扫除障碍。苏军判断:连续两天如此强有力的炮击和轰炸后,日军人员必然遭到大量杀伤,钢筋水泥碉堡工事基本都被摧毁,残余日军仅凭借零星残破的工事,将无法阻挡苏军人海式的进攻。8月11日拂晓,苏军第17军第384师以坦克为先导,向麻达山要塞发起排山倒海般的猛烈攻击。然而已然做好准备的第786大队不动声色,待大批苏军接近阵地时,隐蔽在残余工事内150人的日军敢死队突然冲杀出来,肉弹们身上系满炸药,扑进苏军的人群就拉响手榴弹引爆炸药,与身体周围的苏军同归于尽。除此以外,日军的敢死队还组成游动的反坦克小组,趁苏军坦克行进时,瞄准坦克行进路线,抱着反坦克地雷躺在苏军坦克前与坦克同归于尽。苏军虽然在欧洲战场血战四年,但从未没见过攻击意识如此强烈的对手,也未领教过这种一人换取多人的“肉弹”战术,更没见过如此众多的官兵甘心充当“肉弹”,冲到阵地前沿的苏军几乎全部伤亡。日军如此拼命,结果也伤亡惨重。
苏军指挥官看到这种情况,又调动兵力组织了第二次进攻。不料,日军故伎重演,再次组成敢死队扑入苏军战斗行列,拉响炸药与苏军同归于尽,甚至有些敢死队员还根据服装和军衔专门挑选带队的苏军指挥官,与其抱在一起“壮烈玉碎”。面对日军凶猛的反击行动,苏军第二次进攻被迅速瓦解,残余的部队潮水般地败退下山。
当天下午,苏军动用了更大的兵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同时向麻达山发起攻击,攻击的同时,炮火保持连续射击,日军受到猛烈炮击后失去抵抗,被迫转入地下防御工事,傍晚时分,苏军终于占领麻达山要塞的主阵地表面。不料,正当苏军研究如何围歼进入地下工事的日军时,日军隐藏在子阵地三角山的240毫米火炮突然向密集在主阵地表面的苏军猛烈射击,苏军没有任何防备,顿时血肉横飞。同时,隐藏在地下工事内的日军也随着地面炮火冲出坑道,端着刺刀与苏军展开了肉搏战,苏军再次轰然败退下山。根据战后日军的战场日志,整个麻达山主阵地布满了苏军的尸体,步枪刺刀斜插在成堆俄国人胸膛上,在夕阳晚霞辉映下形成了“十分壮观的场面”。
面对日军的顽强抵抗,苏军不得不再次调用空军助战。从12日开始到13日,苏联空军出动100余架次伊尔4型轰炸机对麻达山以及附近的子阵地和交通枢纽依次轮番轰炸,独立第223旅的300毫米重炮也拖来投入战斗,在第786大队的阵地以及周围20平方公里范围内,投射了2000多吨炮弹和炸弹,平均1平方公里要挨100多吨炸弹炮弹的强力轰炸。除了对炮击和轰炸,苏军还出动了工兵对日军的一些火力点实施爆破。连续两天的火力准备,彻底摧毁了麻达山山主阵地与附近子阵地的所有地面工事和火力点,阵地之间的交通也被破坏,甚至连整个山体都改变了形状。第786大队在苏军连续两天的轰炸和炮击中,伤亡惨重,战死68人,剩余人员被迫退入地下工事,但仍然死战不降。
8月14日,日本政府向美英中三国正式提交投降照会,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宣言》,照会也转发了苏联政府。鉴于日本已经投降,盟军总部为避免己方不必要的牺牲,发布命令自14日起太平洋战区停止对日本军队的军事行动。苏军此时已知日本投降,但由于前几天的战斗失利,苏军没有遵从盟军的约定,仍毫无意义地向东宁要塞进行报复性攻击,由于要塞里的日军不知道日本投降的消息,仍在拼死坚守,激烈的战斗仍在进行。8月16日,苏军再次调集兵力,不惜代价地向麻达山要塞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击,日军元气大伤后被迫转入地下工事。苏军吸取上次的经验教训,攻占麻达山阵地前首先控制三角山和409高地的子阵地,确保不会再次发生炮火袭击的可能,然后占领麻达山表面阵地,通过通风口和排烟孔向麻达山要塞的地下工事灌汽油,随即点燃,熊熊大火燃烧起浓重的黑烟,日军残部部分人因为隧道封闭,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而死,另一部分人在大队长驹井少佐带领下趁天黑冲出洞口,再次展开肉搏战,用刺刀突破苏军的包围,逃进要塞附近的深山。 直到9月3日,日本政府已经在密苏里战列舰上举行投降仪式后,残留日军方才得知日本政府已经投降。在驹井少佐的率领下,麻达山第786大队剩余的39名官兵走出深山向苏军集体缴械投降。苏军虽然夺取了麻达山要塞,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据苏军自己的资料,数万人的第17步兵军以及配属的炮兵和坦克被600余日本军队死死拖在边境线上,整整一个星期无法继续向纵深发展,而且战斗伤亡惨重:仅苏军公布的阵亡人数就高达1000余人,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再说独立步兵第783大队和该大队负责守备的胜洪山要塞
守卫胜洪山要塞的日军战斗意志更是顽强,客观地说,第783大队官兵的组织能力与战术水平也远远超过麻达山死拼硬打的日军。胜洪山位于绥芬河的南岸,三岔口镇东南方向大约10公里,主峰地图标高240米,要塞由五个部分组成:胜洪山、朝日山、勋山、荣山、出丸山。负责守卫胜洪山要塞的是第132旅团的独立步兵第783大队,大队长是斋藤俊治大尉。斋藤俊治时年60岁((没错!不是笔误), 45年7月关东军紧急扩军25万人时,因缺少基层军官才将其征召入伍。 除了60岁的高龄,还是个高度近视眼并且患有严重胃病,由此可知关东军实在没有人了。第783大队下属5个中队,1个东宁要塞重炮中队(2门240毫米的要塞炮),1门75毫米41式山炮,1门92步兵炮,全部编制内官兵650余人。除大队本部人员外,另有挺进队、侨民义勇队、慰安妇、50多名八路军战俘、随军家属共600余人,共计1300余人。
如前面所说,8月9日战斗打响后,苏军忙于渡河,也没有对胜洪山采取任何地面行动,仅是周期性炮击胜洪山要塞和附近的阵地、军营与生活设施,随后苏军出动伊尔4轰炸机共30架次低空(800米)对胜洪山要塞实施轰炸。苏军的炮击和轰炸损毁了胜洪山要塞的大部分地面工事,还炸毁了日军唯一的一部电台,使得胜洪山要塞自此与外界失去联系。第783大队由于火炮少,弹药不足,斋藤大尉下令部下不许还击,只是悄悄地放弃了位置较为凸出的勋山阵地(这也是三个星期内苏军占领的唯一阵地),将驻守勋山的第3中队撤回了主阵地。由于勋山阵地没有经历战火,基本保持完整,现在作为旅游资源对外开放的东宁要塞其实就是当时日军主动放弃的勋山阵地。
由于日军一直保持沉默,苏军误认为日军已经放弃了胜洪山阵地。翌日,苏军组成了一支20-30人的侦察分队,趁着清晨的大雾摸上了胜洪山东部的阵地。日军发现后并未立即开火阻击,而是待苏军全部进入火力圈后,才下令机枪和步枪突然射击,苏军侦察分队顿时伤亡惨重,留下一地尸体,只有少数几个人趁浓雾逃回苏联国境。如同对待麻达山要塞的战术,8月11日-12日苏军再次猛烈炮击和飞机轰炸,为即将发起的攻击再次扫平障碍。8月13日中午,苏军第39军开始组织力量攻打日军前沿阵地,第一次攻击行动的兵力就高达500人,十倍于当面日本守军的一个小队,并且有坦克助战。日军小队没有重武器,只能凭借其地势,待苏军进攻到山腰时突然开火,狙击兵对后续的苏军射杀。苏军损失过半,而日军无一伤亡。苏军并不甘心,傍晚时分再次集中优势兵力分沿同一路线发起攻击,激战至半夜后攻占了日军这一前沿阵地。14日是日本政府正式投降的日子,尽管苏军已知道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宣言》正式投降,但仍然不顾代价继续发起攻击。苏军一个步兵营约1000余人在日军主阵地前移动时,遭到日军迫击炮和机枪突然逆袭,几分钟的战斗使得苏军再次遭受巨大损失,死伤约500余人,还丢弃了前一天占领的前沿阵地。当日晚上,胜洪山日军通信班接到通知,要求守军翌日中午克服一切困难收听东京重要广播(日本天皇颁布的《终战诏书》)。但是15日,苏军为报复昨日所受的重创,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和重武器,达到了数日进攻的最大规模兵力。日军不甘示弱,也运用最大限度的炮火杀伤苏军,两军鏖战至傍晚,苏军的进攻方才停止。由于当天的激战,通信兵误认为东京重要广播是日本政府号召为国捐躯,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因此没有收听到天皇的《停战诏书》,继续进行顽抗。还有一种说法是:日军唯一的一台收音机在激战中被击毁,所以没有听到天皇要求国民和日军放下武器投降的诏书。
8月16日,关东军总部收到东京大本营第1382号电令,迅速下达关作命甲第106号令,命令所有关东军放下武器向苏军投降。但由于第783大队的电台损毁,胜洪山要塞没有收到关东军这一命令。由于苏军在胜洪山伤亡惨重,苏军不但没有停止攻击,反而变本加厉出动空军和炮兵向胜洪山要塞报复,炮击和投弹整整持续一天,炸弹和炮弹将胜洪山工事全部摧毁,但是苏军步兵仍然无法接近胜洪山要塞的任何阵地。
由于苏军迅速地向南发展,第25集团军的前锋主力已经进至朝鲜的清津港,第17军也已经攻克麻达山要塞,唯有第39军在胜洪山要塞面前一筹莫展。苏军无可奈何,想起了劝降一招。第二天,苏军让中国老百姓用树技挑着白旗,向胜洪山日军送交日本天皇向国民和日军颁发的投降诏书,诏书是日文版本,另外附带英文、俄文和中文的翻译件,但斋藤大尉与手下几个中队长分析讨论了两个小时,认为即使日本投降,投降的命令应该由关东军总部下达,而不应该是天皇颁布,最后一致认定这是苏军的阴谋。但是小心翼翼的斋藤大尉当晚还是派遣了侦察分队,企图与其他阵地的日本守军取得联系,落实日本是否投降的消息。
劝降不成,再次激怒了苏军,调来了300毫米的巨炮,同时出动两个航空师的飞机对日军日夜狂轰烂炸,企图将要塞里的日军全部炸死。根据苏军的资料,从8月18日到27日,九天内总计消耗的航空炸弹和大小炮弹高达7000余吨,如果以75毫米炮弹单发重量为计,相当30万发炮弹的数量,平均每个日本守军头上挨300发炮弹。持续的炮击和轰炸把胜洪山一带的地貌都改变了模样,山体的岩石平均被削平了1米多,最深的弹坑深达10米。日军厚达3米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碉堡全部被炸毁,许多地下隧道被炸塌,满山遍野都是水泥工事被炸毁后遗留的一米见方碎块。即便如此,但只要苏军步兵一出动,子弹就会从日军伪装巧妙的暗堡射孔里准确地飞到苏军脑袋上。由于日军射击准确,再加上射孔非常隐秘,还有各种侧射口,苏军步兵虽然人多,但难以接近日军主阵地。不但如此,斋藤大尉经常在夜间组织了小部队主动反击,夜战逆袭苏军阵地,切断通讯线路,向苏军指挥部扔手榴弹,偷袭苏军火炮阵地。8月18日深夜,日军第3中队出动18名官兵,由第3小队小队长山野少尉带领,摸下山来偷袭苏军的一个连级炮兵阵地,打了苏军一个措手不及,给苏军的炮兵和重炮造成了巨大损失,自己却无一伤亡。苏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在数万兵力的重重包围下,在连续多日的炮击和轰炸后,区区几百个日本残兵败将还竟然还有能力和勇气发动反击,而且反击中部队的掌握、火力的发挥与攻击的战术都有章有法,协调有力。
8月24日,第25集团军主力此时已经进入平壤,而在东宁胜洪山要塞的第39军却连一个对方据守的阵地都没有攻克,指挥官受到集团军总部的严厉斥责。苏军无计可施后,再次想起如何劝降。如何才能让要塞里的日军相信关东军已经下令投降呢?苏军打听到到在延吉附近关押日本战俘中有个曾在关东军第3军担任过参谋名叫高野贞夫的日军中佐,此人曾在东宁要塞服役过,有可能与独立步兵第783大队的斋藤大尉或其他官兵相识。得知这一消息后,苏军立刻派人去了战俘营,将此人用飞机接到东宁要塞,由高野中佐亲自前往胜洪山说明情况,劝说胜洪山的日本守军投降。
8月28日上午,高野贞夫首先要求苏军停止对胜洪山的攻击,佩戴上中佐肩章,带着天皇的投降诏书以及关东军总部的投降命令等文件,举着白旗,来到胜洪山的日军前沿哨所。其实高野一离开苏军阵地就被日军发现,但哨所执勤的山本准尉发现对方佩戴日军高级军官的肩章,下令部下不准开枪。高野到哨所后,先报出自己的职务和任职部队番号,要求面见独立步兵第783大队的指挥官斋藤俊治大尉,传达关东军总部的命令。可是哨所日军并不认识这个自称高野的人,于是山本准尉向后方各处传话,询问有谁认识第3军有个叫高野贞夫的中佐参谋。幸亏有个年初曾在第3军司令部当过会计的士官此时也在胜洪山要塞,确认了高野参谋的身份。在胜洪山要塞的黑暗深处,高野见到斋藤大尉,告知因“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放特殊炸弹",造成日本人的大规模的伤亡,天皇陛下为了避免更大损失,已经下令全体国民和军队投降。高野又将日本天皇的诏书和关东军总部投降令的副本交给斋藤,见到文件后,斋藤大尉表示服从天皇和关东军的命令,放下武器向苏军投降,但条件是需要两天的时间说服全体官兵、处理死者尸体和伤员、以及一些善后工作。如果苏军不能给予理解,第783大队全体将士宁肯“玉碎”,也不投降。 中午12时,高野贞夫下山向苏军指挥官报告了谈判结果,苏军别无其他选择,只好接受日军的条件。
8月30日中午12点,激战了近三个星期的胜洪山要塞最高点的观察哨所上升起一面白旗.,日军处死了50多个中国战俘,又用手榴弹把60多个日军家属和侨民家属全部炸死,销毁了所有资料文件以后,以斋藤俊治大尉为首的901人,洗干净脸,刮了胡子,把肩章全部埋掉,抬着105名死者的尸体,按照与苏军约定的顺序,非战斗人员在前,然后军官、军曹、士兵,五人一排走出掩体,向苏军投降。胜洪山的血战最后的结果是苏军胜利,但是数万人的第39步兵军以及配属的炮兵和坦克被600余日本军队死死拖在边境线上,整整20天无法继续前进。按照苏军的战报,苏军在胜洪山要塞的20天苦战中,伤亡5000余人,其中阵亡1500人,付出了惊人的代价。日军第783大队总体伤亡情况不详,根据坑道中抬出的尸体和火化估算,阵亡应该100-150人之间。
这场血腥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前后,苏军早在8月10日就收到日本政府的乞降照会,至少8月14日应该收到盟军总部的停战令,近3000名俄罗斯小伙子的生命原本是完全可以保全的。但是苏军为了抢占整个满洲,迟迟不肯下达停战的命令,直到8月20日占领哈尔滨、长春,大连、沈阳等所有大城市后才勉强下令停战。这种战略也反映到东宁要塞这种局部战斗中,苏军完全可以采用围而不攻的战术,等待要塞中的日军得知投降的真相,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可苏军战场指挥官偏偏漠视生命,选择了强攻的作战模式,使本不知日本已投降真相的日军拼命抵抗,造成双方在停战后仍然遭受惨重的伤亡。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要塞攻击战中,例如攻克柏林,美军估计要伤亡10万人,所以望而生畏,结果苏军却以伤亡30万,阵亡8万的代价才夺取柏林。
从战术上说,日军以两个三流大队共1500余人兵力,在重武器装备远不如苏军的情况下,凭借要塞坑道工事与苏军从东普鲁士调来的精锐第25集团军数万人血战20天,杀伤超出自己十倍以上的苏军,牵制迟滞了苏军的进攻,让所谓的战斗民族丢尽了脸。二战结束后,日本战史对关东军一线筑垒阵地作战给予高度评价: “改编不久的弱势部队带领新兵面对苏军强势攻击勇敢地投入战斗,无一部队在交战前陷入恐慌状态。特别是最后的战斗,其艰难程度是难以让人想象的,大到师旅团,小到小队,大部分是执行现有阵地抵抗苏军的进攻。无法预计后方派来的增援,仍誓死到底,将武士气节和浓厚的日本民族优秀传统发扬光大,新编尚不熟练的部队将‘唯命必从’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随着战况越来越紧迫,部队士气愈加高涨,这是精神发挥作用的最佳证明。其次,与“特攻”相比,战斗不仅仅是防御,而且有着悲凉的本质。这些最前线的守备部队在开战后大部分死于苏军的空袭强攻。兵力弱小的中(小)队无一在战前放弃阵地,也无一士兵离队。将“唯命必从”发挥到极致 ,为效忠天皇而挣扎在死亡线上毫无价值的死去”。关东军在疯狂的绝望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战斗意识和攻击精神,甚至超过了硫磺岛、冲绳、云南的松山,迫使苏军最后还是以劝降的方式解决战斗,远胜号称德国军魂的维京师。如此的军国主义教育,忠君爱国精神,相比俄国人65万俘虏,相比中国人的嘴炮,不得不令人深思。
1945年8月9日,苏联不顾与日本签订的《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尚未到期,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向驻扎在满洲与朝鲜境内的日本军队发起攻击,抢摘对日作战最大的一个桃子。由于长期以来意识形态的原因,这段历史在中国官方教科书里是这样编造的:二战后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迅速歼灭百万精锐的日本关东军,迫使日本最终无条件投降。但真实的历史却不是这样的!
其实,二战中苏联与日本的关系是暧昧的。1941年4月《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在莫斯科签字,斯大林兴奋之余纡尊降贵,破格参加了签字仪式后的宴会,并高举酒杯祝愿天皇陛下万寿无疆。整个二战期间,日苏关系是融洽的,是合作的,不但出卖了中国的利益,甚至连开罗会议都不敢参加,唯恐得罪日本。
对日战争的最后一天是8月15日吗?长期以来,你们都被中国历史教科书骗了!日本政府向盟国提交乞降照会的8月10日才是日本真正投降的一天。据说莫斯科从韩国得到了间谍的密报,得知日本投降在即,斯大林这才急忙下令,要求苏军抢在日本正式投降前进入满洲和朝鲜,发起所谓的“远东战役”。
另一个愚弄民众的秽史就是“百万精锐的关东军”。二战爆发前,特别是关东军“大特演”期间,关东军确是日本的精锐。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关东军的主力师团陆续投入太平洋战场,在南洋各岛遭到美军毁灭性的打击。1945年8月的时候,关东军人数仅有70万人,包括7月征召的25万新兵,何谈什么“精锐”?由于大量老弱病残以及新兵补入,武器装备的缺乏,此时昔日的“皇军之花”早已不复存在,关东军的总体战斗力正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另外,“远东战役”发起后,日本政府要求关东军停止抵抗,所以关东军根本未在满洲境内进行顽强的抵抗,苏军也没有任何大规模的战役作战,所谓的“歼灭关东军”只不过是接受60多万日军的缴械投降而已。现在基本可以肯定,假如苏军没有进入满洲对日作战,二战的最终结果也将会是同样的,甚至连日本投降的日期也不会受到影响,一天都不会延迟!
纵观苏军在满洲与朝鲜的所谓“远东战役”,实在找不出什么亮点可陈,唯一值得一说的就是东宁要塞之战,此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二战的最后一战,而且战斗的过程与结果也颇令人回味。东宁要塞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东宁县,位于中俄朝三国的三角交界区,1941年4月《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日军放弃了原来的北进战略计划,在苏满边界对苏采取防守战略,东宁要塞区就是这种防御战略思想下形成的产物之一。该要塞区共包括11个要塞阵地,防守正面约20公里,纵深8-10公里,以胜洪山和麻达山两个南北相距20公里的主要塞阵地为基干,配合一系列永久性地堡群和防御工事组成。
1945年8月9日凌晨,苏联红军160万人分三路越过苏满边境,其远东第1方面军所属之第25集团军共15万兵力在1700余门火炮,200余辆坦克装甲车,2个空军师的掩护下,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分三路由东向西越过苏满边境界河—瑚布图河,向位于今日黑龙江省东南中苏朝边境的三角地区发起攻击。如前段所说,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大批关东军精锐部队被整师团整联队地抽调至南洋作战,武器装备和其他军需用品也被大量抽调,剩余在关东军编制内的部队都是老弱病残与新近增补的新兵和预备役,担任东宁重要守备任务的守军也面临同样的问题:1944年,原担任东宁要塞区防守的日军第8、第10、第12师团(均为甲种师团)和野战重炮兵独立第22联队被分别调至菲律宾和台湾作战,甚至连要塞区附属的几个野战医院也被抽调南洋作战,接替要塞区防守的是新编成的陆军混成第132旅团。该旅团是标准的日军二流守备旅团编制,是在东宁警备旅团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下属没有联队一级,而是直属5个步兵大队和1个东宁要塞重炮大队,全部共约5000-6000余人。
苏满边境战斗打响后的当夜,日军混成第132旅团全体官兵接到关东军的命令,迅速从驻地营房转入要塞工事准备作战。但是,苏军渡河后并没有直接攻击要塞区,而是以航空与地面炮火压制日军火力,集团军的主力与机械化部队迅速改变方向南下,绕过东宁要塞区,沿着汪清—珲春一线向朝鲜境内推进。按照苏军的作战计划,第25集团军所属的步兵第39军以及配属该集团军作战的步兵第17军(属第5近卫集团军编制)暂留东宁地区,负责牵制东宁要塞区及周边的日军,掩护集团军的主力南下。待主力南下后,以第39军与第17军两个军的优势兵力以及配属作战的炮兵、装甲兵、工兵夺占东宁要塞区,歼灭守敌第132旅团。待守敌被彻底肃清后,部队立即南下,归建随集团军主力挺进朝鲜半岛。
战斗打响后,关东军总部也立即发现了苏军的企图,并对其下一步行动做出判断和兵力调整。既然苏军主力已经南下,依托东宁要塞区抵御苏军于国门之外已无可能,第132旅团的主力也应随之撤离东宁要塞,掩护关东军主力向吉林方向转移。但是按照关东军的意见,诺大一个修建完善的东宁要塞不能轻言放弃,第132旅团便计划将属下的独立步兵第783和第786两个大队留守要塞,牵制迟滞对面的苏军两个步兵军,掩护关东军主力转移。作为职业军人,人人都知道少量兵力留守敌后“牵制迟滞”这个命令的含义和后果。8月9日晚,第132旅团司令部举行了“为帝国而战” 宣誓仪式,旅团长亲自主持宣誓,最后与两位担任牵制迟滞作战的大队长饮酒挥泪告别。随后, 两位大队长分别回到自己的阵地,而第132旅团主力就携带家属和侨民撤往吉林通化。
先说独立步兵第786大队和该大队负责守备的麻达山要塞。麻达山要塞坐落在绥芬河的北岸,是东宁要塞区位置最北的一个要塞。该要塞是由主阵地麻达山以及两个子阵地三角山和409高地组成,担任守备的日军是步兵第786大队,大队长驹井庄五郎少佐,除第786大队的本部所属5个中队的兵力以外,麻达山要塞还配有东宁要塞重炮大队的1个中队(2门240毫米的要塞炮)、旅团炮兵一个小队(75人),以及边境观察哨所和航空观察人员,合计官兵660名。战斗打响后,该大队驻地附近的日本侨民组织了八家子义勇队(197人)和泡子沿义勇队(231),进入阵地协助作战,所以有些文章故意把麻达山的日军说成是一千余人。当晚大队长驹井少佐在旅团部宣誓完毕,回到部队立即调整兵力部署,将一个加强小队(仁田见习士官以下66人)派去三角山子阵地。面对苏军的优势兵力和武器装备,驹井少佐也知道自己部队的前途是凶多吉少,一旦阵地被苏军突破,官兵可以“玉碎“,但随军家属和侨民中的俘虏如何处理?与其被俘后惨遭苏军官兵的强奸侮辱,不如提前自绝一死了之。于是,驹井向随军家属和义勇队家属们下发了毒药,妇女儿童共57人挤在一个防空洞内,集体服毒自杀。
8月10日天亮后,苏军忙于渡河(因暴雨瑚布图河水上涨)并未立即对麻达山要塞采取攻击行动,而是对麻达山的一些地面目标不停地炮击和飞机轰炸,破坏要塞的大部分地面工事与交通和通信设施,为步兵最后发起进攻夺取要塞扫除障碍。苏军判断:连续两天如此强有力的炮击和轰炸后,日军人员必然遭到大量杀伤,钢筋水泥碉堡工事基本都被摧毁,残余日军仅凭借零星残破的工事,将无法阻挡苏军人海式的进攻。8月11日拂晓,苏军第17军第384师以坦克为先导,向麻达山要塞发起排山倒海般的猛烈攻击。然而已然做好准备的第786大队不动声色,待大批苏军接近阵地时,隐蔽在残余工事内150人的日军敢死队突然冲杀出来,肉弹们身上系满炸药,扑进苏军的人群就拉响手榴弹引爆炸药,与身体周围的苏军同归于尽。除此以外,日军的敢死队还组成游动的反坦克小组,趁苏军坦克行进时,瞄准坦克行进路线,抱着反坦克地雷躺在苏军坦克前与坦克同归于尽。苏军虽然在欧洲战场血战四年,但从未没见过攻击意识如此强烈的对手,也未领教过这种一人换取多人的“肉弹”战术,更没见过如此众多的官兵甘心充当“肉弹”,冲到阵地前沿的苏军几乎全部伤亡。日军如此拼命,结果也伤亡惨重。
苏军指挥官看到这种情况,又调动兵力组织了第二次进攻。不料,日军故伎重演,再次组成敢死队扑入苏军战斗行列,拉响炸药与苏军同归于尽,甚至有些敢死队员还根据服装和军衔专门挑选带队的苏军指挥官,与其抱在一起“壮烈玉碎”。面对日军凶猛的反击行动,苏军第二次进攻被迅速瓦解,残余的部队潮水般地败退下山。
当天下午,苏军动用了更大的兵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同时向麻达山发起攻击,攻击的同时,炮火保持连续射击,日军受到猛烈炮击后失去抵抗,被迫转入地下防御工事,傍晚时分,苏军终于占领麻达山要塞的主阵地表面。不料,正当苏军研究如何围歼进入地下工事的日军时,日军隐藏在子阵地三角山的240毫米火炮突然向密集在主阵地表面的苏军猛烈射击,苏军没有任何防备,顿时血肉横飞。同时,隐藏在地下工事内的日军也随着地面炮火冲出坑道,端着刺刀与苏军展开了肉搏战,苏军再次轰然败退下山。根据战后日军的战场日志,整个麻达山主阵地布满了苏军的尸体,步枪刺刀斜插在成堆俄国人胸膛上,在夕阳晚霞辉映下形成了“十分壮观的场面”。
面对日军的顽强抵抗,苏军不得不再次调用空军助战。从12日开始到13日,苏联空军出动100余架次伊尔4型轰炸机对麻达山以及附近的子阵地和交通枢纽依次轮番轰炸,独立第223旅的300毫米重炮也拖来投入战斗,在第786大队的阵地以及周围20平方公里范围内,投射了2000多吨炮弹和炸弹,平均1平方公里要挨100多吨炸弹炮弹的强力轰炸。除了对炮击和轰炸,苏军还出动了工兵对日军的一些火力点实施爆破。连续两天的火力准备,彻底摧毁了麻达山山主阵地与附近子阵地的所有地面工事和火力点,阵地之间的交通也被破坏,甚至连整个山体都改变了形状。第786大队在苏军连续两天的轰炸和炮击中,伤亡惨重,战死68人,剩余人员被迫退入地下工事,但仍然死战不降。
8月14日,日本政府向美英中三国正式提交投降照会,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宣言》,照会也转发了苏联政府。鉴于日本已经投降,盟军总部为避免己方不必要的牺牲,发布命令自14日起太平洋战区停止对日本军队的军事行动。苏军此时已知日本投降,但由于前几天的战斗失利,苏军没有遵从盟军的约定,仍毫无意义地向东宁要塞进行报复性攻击,由于要塞里的日军不知道日本投降的消息,仍在拼死坚守,激烈的战斗仍在进行。8月16日,苏军再次调集兵力,不惜代价地向麻达山要塞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击,日军元气大伤后被迫转入地下工事。苏军吸取上次的经验教训,攻占麻达山阵地前首先控制三角山和409高地的子阵地,确保不会再次发生炮火袭击的可能,然后占领麻达山表面阵地,通过通风口和排烟孔向麻达山要塞的地下工事灌汽油,随即点燃,熊熊大火燃烧起浓重的黑烟,日军残部部分人因为隧道封闭,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而死,另一部分人在大队长驹井少佐带领下趁天黑冲出洞口,再次展开肉搏战,用刺刀突破苏军的包围,逃进要塞附近的深山。 直到9月3日,日本政府已经在密苏里战列舰上举行投降仪式后,残留日军方才得知日本政府已经投降。在驹井少佐的率领下,麻达山第786大队剩余的39名官兵走出深山向苏军集体缴械投降。苏军虽然夺取了麻达山要塞,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据苏军自己的资料,数万人的第17步兵军以及配属的炮兵和坦克被600余日本军队死死拖在边境线上,整整一个星期无法继续向纵深发展,而且战斗伤亡惨重:仅苏军公布的阵亡人数就高达1000余人,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再说独立步兵第783大队和该大队负责守备的胜洪山要塞
守卫胜洪山要塞的日军战斗意志更是顽强,客观地说,第783大队官兵的组织能力与战术水平也远远超过麻达山死拼硬打的日军。胜洪山位于绥芬河的南岸,三岔口镇东南方向大约10公里,主峰地图标高240米,要塞由五个部分组成:胜洪山、朝日山、勋山、荣山、出丸山。负责守卫胜洪山要塞的是第132旅团的独立步兵第783大队,大队长是斋藤俊治大尉。斋藤俊治时年60岁((没错!不是笔误), 45年7月关东军紧急扩军25万人时,因缺少基层军官才将其征召入伍。 除了60岁的高龄,还是个高度近视眼并且患有严重胃病,由此可知关东军实在没有人了。第783大队下属5个中队,1个东宁要塞重炮中队(2门240毫米的要塞炮),1门75毫米41式山炮,1门92步兵炮,全部编制内官兵650余人。除大队本部人员外,另有挺进队、侨民义勇队、慰安妇、50多名八路军战俘、随军家属共600余人,共计1300余人。
如前面所说,8月9日战斗打响后,苏军忙于渡河,也没有对胜洪山采取任何地面行动,仅是周期性炮击胜洪山要塞和附近的阵地、军营与生活设施,随后苏军出动伊尔4轰炸机共30架次低空(800米)对胜洪山要塞实施轰炸。苏军的炮击和轰炸损毁了胜洪山要塞的大部分地面工事,还炸毁了日军唯一的一部电台,使得胜洪山要塞自此与外界失去联系。第783大队由于火炮少,弹药不足,斋藤大尉下令部下不许还击,只是悄悄地放弃了位置较为凸出的勋山阵地(这也是三个星期内苏军占领的唯一阵地),将驻守勋山的第3中队撤回了主阵地。由于勋山阵地没有经历战火,基本保持完整,现在作为旅游资源对外开放的东宁要塞其实就是当时日军主动放弃的勋山阵地。
由于日军一直保持沉默,苏军误认为日军已经放弃了胜洪山阵地。翌日,苏军组成了一支20-30人的侦察分队,趁着清晨的大雾摸上了胜洪山东部的阵地。日军发现后并未立即开火阻击,而是待苏军全部进入火力圈后,才下令机枪和步枪突然射击,苏军侦察分队顿时伤亡惨重,留下一地尸体,只有少数几个人趁浓雾逃回苏联国境。如同对待麻达山要塞的战术,8月11日-12日苏军再次猛烈炮击和飞机轰炸,为即将发起的攻击再次扫平障碍。8月13日中午,苏军第39军开始组织力量攻打日军前沿阵地,第一次攻击行动的兵力就高达500人,十倍于当面日本守军的一个小队,并且有坦克助战。日军小队没有重武器,只能凭借其地势,待苏军进攻到山腰时突然开火,狙击兵对后续的苏军射杀。苏军损失过半,而日军无一伤亡。苏军并不甘心,傍晚时分再次集中优势兵力分沿同一路线发起攻击,激战至半夜后攻占了日军这一前沿阵地。14日是日本政府正式投降的日子,尽管苏军已知道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宣言》正式投降,但仍然不顾代价继续发起攻击。苏军一个步兵营约1000余人在日军主阵地前移动时,遭到日军迫击炮和机枪突然逆袭,几分钟的战斗使得苏军再次遭受巨大损失,死伤约500余人,还丢弃了前一天占领的前沿阵地。当日晚上,胜洪山日军通信班接到通知,要求守军翌日中午克服一切困难收听东京重要广播(日本天皇颁布的《终战诏书》)。但是15日,苏军为报复昨日所受的重创,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和重武器,达到了数日进攻的最大规模兵力。日军不甘示弱,也运用最大限度的炮火杀伤苏军,两军鏖战至傍晚,苏军的进攻方才停止。由于当天的激战,通信兵误认为东京重要广播是日本政府号召为国捐躯,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因此没有收听到天皇的《停战诏书》,继续进行顽抗。还有一种说法是:日军唯一的一台收音机在激战中被击毁,所以没有听到天皇要求国民和日军放下武器投降的诏书。
8月16日,关东军总部收到东京大本营第1382号电令,迅速下达关作命甲第106号令,命令所有关东军放下武器向苏军投降。但由于第783大队的电台损毁,胜洪山要塞没有收到关东军这一命令。由于苏军在胜洪山伤亡惨重,苏军不但没有停止攻击,反而变本加厉出动空军和炮兵向胜洪山要塞报复,炮击和投弹整整持续一天,炸弹和炮弹将胜洪山工事全部摧毁,但是苏军步兵仍然无法接近胜洪山要塞的任何阵地。
由于苏军迅速地向南发展,第25集团军的前锋主力已经进至朝鲜的清津港,第17军也已经攻克麻达山要塞,唯有第39军在胜洪山要塞面前一筹莫展。苏军无可奈何,想起了劝降一招。第二天,苏军让中国老百姓用树技挑着白旗,向胜洪山日军送交日本天皇向国民和日军颁发的投降诏书,诏书是日文版本,另外附带英文、俄文和中文的翻译件,但斋藤大尉与手下几个中队长分析讨论了两个小时,认为即使日本投降,投降的命令应该由关东军总部下达,而不应该是天皇颁布,最后一致认定这是苏军的阴谋。但是小心翼翼的斋藤大尉当晚还是派遣了侦察分队,企图与其他阵地的日本守军取得联系,落实日本是否投降的消息。
劝降不成,再次激怒了苏军,调来了300毫米的巨炮,同时出动两个航空师的飞机对日军日夜狂轰烂炸,企图将要塞里的日军全部炸死。根据苏军的资料,从8月18日到27日,九天内总计消耗的航空炸弹和大小炮弹高达7000余吨,如果以75毫米炮弹单发重量为计,相当30万发炮弹的数量,平均每个日本守军头上挨300发炮弹。持续的炮击和轰炸把胜洪山一带的地貌都改变了模样,山体的岩石平均被削平了1米多,最深的弹坑深达10米。日军厚达3米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碉堡全部被炸毁,许多地下隧道被炸塌,满山遍野都是水泥工事被炸毁后遗留的一米见方碎块。即便如此,但只要苏军步兵一出动,子弹就会从日军伪装巧妙的暗堡射孔里准确地飞到苏军脑袋上。由于日军射击准确,再加上射孔非常隐秘,还有各种侧射口,苏军步兵虽然人多,但难以接近日军主阵地。不但如此,斋藤大尉经常在夜间组织了小部队主动反击,夜战逆袭苏军阵地,切断通讯线路,向苏军指挥部扔手榴弹,偷袭苏军火炮阵地。8月18日深夜,日军第3中队出动18名官兵,由第3小队小队长山野少尉带领,摸下山来偷袭苏军的一个连级炮兵阵地,打了苏军一个措手不及,给苏军的炮兵和重炮造成了巨大损失,自己却无一伤亡。苏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在数万兵力的重重包围下,在连续多日的炮击和轰炸后,区区几百个日本残兵败将还竟然还有能力和勇气发动反击,而且反击中部队的掌握、火力的发挥与攻击的战术都有章有法,协调有力。
8月24日,第25集团军主力此时已经进入平壤,而在东宁胜洪山要塞的第39军却连一个对方据守的阵地都没有攻克,指挥官受到集团军总部的严厉斥责。苏军无计可施后,再次想起如何劝降。如何才能让要塞里的日军相信关东军已经下令投降呢?苏军打听到到在延吉附近关押日本战俘中有个曾在关东军第3军担任过参谋名叫高野贞夫的日军中佐,此人曾在东宁要塞服役过,有可能与独立步兵第783大队的斋藤大尉或其他官兵相识。得知这一消息后,苏军立刻派人去了战俘营,将此人用飞机接到东宁要塞,由高野中佐亲自前往胜洪山说明情况,劝说胜洪山的日本守军投降。
8月28日上午,高野贞夫首先要求苏军停止对胜洪山的攻击,佩戴上中佐肩章,带着天皇的投降诏书以及关东军总部的投降命令等文件,举着白旗,来到胜洪山的日军前沿哨所。其实高野一离开苏军阵地就被日军发现,但哨所执勤的山本准尉发现对方佩戴日军高级军官的肩章,下令部下不准开枪。高野到哨所后,先报出自己的职务和任职部队番号,要求面见独立步兵第783大队的指挥官斋藤俊治大尉,传达关东军总部的命令。可是哨所日军并不认识这个自称高野的人,于是山本准尉向后方各处传话,询问有谁认识第3军有个叫高野贞夫的中佐参谋。幸亏有个年初曾在第3军司令部当过会计的士官此时也在胜洪山要塞,确认了高野参谋的身份。在胜洪山要塞的黑暗深处,高野见到斋藤大尉,告知因“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放特殊炸弹",造成日本人的大规模的伤亡,天皇陛下为了避免更大损失,已经下令全体国民和军队投降。高野又将日本天皇的诏书和关东军总部投降令的副本交给斋藤,见到文件后,斋藤大尉表示服从天皇和关东军的命令,放下武器向苏军投降,但条件是需要两天的时间说服全体官兵、处理死者尸体和伤员、以及一些善后工作。如果苏军不能给予理解,第783大队全体将士宁肯“玉碎”,也不投降。 中午12时,高野贞夫下山向苏军指挥官报告了谈判结果,苏军别无其他选择,只好接受日军的条件。
8月30日中午12点,激战了近三个星期的胜洪山要塞最高点的观察哨所上升起一面白旗.,日军处死了50多个中国战俘,又用手榴弹把60多个日军家属和侨民家属全部炸死,销毁了所有资料文件以后,以斋藤俊治大尉为首的901人,洗干净脸,刮了胡子,把肩章全部埋掉,抬着105名死者的尸体,按照与苏军约定的顺序,非战斗人员在前,然后军官、军曹、士兵,五人一排走出掩体,向苏军投降。胜洪山的血战最后的结果是苏军胜利,但是数万人的第39步兵军以及配属的炮兵和坦克被600余日本军队死死拖在边境线上,整整20天无法继续前进。按照苏军的战报,苏军在胜洪山要塞的20天苦战中,伤亡5000余人,其中阵亡1500人,付出了惊人的代价。日军第783大队总体伤亡情况不详,根据坑道中抬出的尸体和火化估算,阵亡应该100-150人之间。
这场血腥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前后,苏军早在8月10日就收到日本政府的乞降照会,至少8月14日应该收到盟军总部的停战令,近3000名俄罗斯小伙子的生命原本是完全可以保全的。但是苏军为了抢占整个满洲,迟迟不肯下达停战的命令,直到8月20日占领哈尔滨、长春,大连、沈阳等所有大城市后才勉强下令停战。这种战略也反映到东宁要塞这种局部战斗中,苏军完全可以采用围而不攻的战术,等待要塞中的日军得知投降的真相,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可苏军战场指挥官偏偏漠视生命,选择了强攻的作战模式,使本不知日本已投降真相的日军拼命抵抗,造成双方在停战后仍然遭受惨重的伤亡。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要塞攻击战中,例如攻克柏林,美军估计要伤亡10万人,所以望而生畏,结果苏军却以伤亡30万,阵亡8万的代价才夺取柏林。
从战术上说,日军以两个三流大队共1500余人兵力,在重武器装备远不如苏军的情况下,凭借要塞坑道工事与苏军从东普鲁士调来的精锐第25集团军数万人血战20天,杀伤超出自己十倍以上的苏军,牵制迟滞了苏军的进攻,让所谓的战斗民族丢尽了脸。二战结束后,日本战史对关东军一线筑垒阵地作战给予高度评价: “改编不久的弱势部队带领新兵面对苏军强势攻击勇敢地投入战斗,无一部队在交战前陷入恐慌状态。特别是最后的战斗,其艰难程度是难以让人想象的,大到师旅团,小到小队,大部分是执行现有阵地抵抗苏军的进攻。无法预计后方派来的增援,仍誓死到底,将武士气节和浓厚的日本民族优秀传统发扬光大,新编尚不熟练的部队将‘唯命必从’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随着战况越来越紧迫,部队士气愈加高涨,这是精神发挥作用的最佳证明。其次,与“特攻”相比,战斗不仅仅是防御,而且有着悲凉的本质。这些最前线的守备部队在开战后大部分死于苏军的空袭强攻。兵力弱小的中(小)队无一在战前放弃阵地,也无一士兵离队。将“唯命必从”发挥到极致 ,为效忠天皇而挣扎在死亡线上毫无价值的死去”。关东军在疯狂的绝望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战斗意识和攻击精神,甚至超过了硫磺岛、冲绳、云南的松山,迫使苏军最后还是以劝降的方式解决战斗,远胜号称德国军魂的维京师。如此的军国主义教育,忠君爱国精神,相比俄国人65万俘虏,相比中国人的嘴炮,不得不令人深思。
上次由 steeler 在 周一 9月 18, 2023 4:00 pm,总共编辑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