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四 10月 26, 2023 1:49 pm
#2840
从小我就喜欢诗经楚辞和散文,但对唐宋的诗歌没什么兴趣,诗经很简朴,楚辞很华丽,散文很随意,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内容都非常饱满,不是空洞的狂放,故作的愁态,以及为了博取名声堆砌的华丽词藻,为什么是这样的,跟写作者是非常有关系的,诗经一般是由贵族整理而得,经过修饰后琅琅上口,反应的事情多且杂,楚辞作者多为贵族,这里可以看到那时的中国文人一般是贵族,而且并不脱离生活,情感饱满却不激昂,这是写文章的正常状态,或者说一些贵族由于脱离了世俗,他们更能敏锐的发现世界理解世界而发生共鸣,他们无须凭借诗词显贵,这时的情感真挚而浓烈,所以文章虽然平实但自有一股洒脱。
现在流传的是文章憎命达,其实这是错误的,命运的磨砺和挫折会折损一个人的灵气,诗歌的堕落应是和中国历史同步的,东晋南北朝还好一点,因为贵族尚存,后面就越来越不能看,比如陶渊明的,那时南朝尚在风雨飘摇之中,而陶渊明却似乎生活在和平年代,这种避世的态度必然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事实当年陶渊明的评价并不高,陶渊明有很多机会出仕,但他并没有报效国家的志向,心中无欲,诗歌自然是消极的,然而这在多年后却给他带来巨大的名声,为何,因为后世文人都是蝇营狗苟之辈,李白杜甫之流无济世之才,汲汲营营于仕途却无人理睬,自然跑去陶渊明那里寻找认同。狂放洒脱下却是无病呻吟,所以他们的诗歌看似不羁,实则充满怨怼,毫无美感和慷慨之气。宋朝有改观,尤其以司马光为代表,他们摒弃华而不实的唐诗,专注实物,其编撰的资治通鉴非常平实通顺,像散文又像诗歌,这才显出编撰者的功力,我观史书,读过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资治通鉴后,看其它史书就很痛苦,苏轼这种不值一提,还不如王安石的小诗让人眼前一亮。
宋之后就更无可观者,到近代有所回归,以白话的形式,在经历漫长的黑暗后,似乎是压不住的对文明的渴望,不少的作品也是饱含情感,比如再别康桥,就兼具了诗经的简单和楚辞的华美,精神上非常纯粹,其中很多散文也颇有可观,散文的内核就在于一个真字,比如万里行记,写中国的河山,平实又生动,非常优美,再看同时期国外的诗歌,要更胜一筹,这也不难理解,因为经历过文明的回归,西方人更纯粹,精神世界更丰富,而近代中国并未在民国的路上延续太久就被扼杀了,我小时候读家里定的各种杂志期刊,里面的诗歌已经无法看了,台湾的又是病态居多,随便聊聊。
现在流传的是文章憎命达,其实这是错误的,命运的磨砺和挫折会折损一个人的灵气,诗歌的堕落应是和中国历史同步的,东晋南北朝还好一点,因为贵族尚存,后面就越来越不能看,比如陶渊明的,那时南朝尚在风雨飘摇之中,而陶渊明却似乎生活在和平年代,这种避世的态度必然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事实当年陶渊明的评价并不高,陶渊明有很多机会出仕,但他并没有报效国家的志向,心中无欲,诗歌自然是消极的,然而这在多年后却给他带来巨大的名声,为何,因为后世文人都是蝇营狗苟之辈,李白杜甫之流无济世之才,汲汲营营于仕途却无人理睬,自然跑去陶渊明那里寻找认同。狂放洒脱下却是无病呻吟,所以他们的诗歌看似不羁,实则充满怨怼,毫无美感和慷慨之气。宋朝有改观,尤其以司马光为代表,他们摒弃华而不实的唐诗,专注实物,其编撰的资治通鉴非常平实通顺,像散文又像诗歌,这才显出编撰者的功力,我观史书,读过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资治通鉴后,看其它史书就很痛苦,苏轼这种不值一提,还不如王安石的小诗让人眼前一亮。
宋之后就更无可观者,到近代有所回归,以白话的形式,在经历漫长的黑暗后,似乎是压不住的对文明的渴望,不少的作品也是饱含情感,比如再别康桥,就兼具了诗经的简单和楚辞的华美,精神上非常纯粹,其中很多散文也颇有可观,散文的内核就在于一个真字,比如万里行记,写中国的河山,平实又生动,非常优美,再看同时期国外的诗歌,要更胜一筹,这也不难理解,因为经历过文明的回归,西方人更纯粹,精神世界更丰富,而近代中国并未在民国的路上延续太久就被扼杀了,我小时候读家里定的各种杂志期刊,里面的诗歌已经无法看了,台湾的又是病态居多,随便聊聊。
上次由 heartstorm 在 周四 10月 26, 2023 1:58 pm,总共编辑 1 次。